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向大会报告学院2022年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学院在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一)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内涵建设书写发展新篇
国家双高建设中期绩效评价喜获佳绩。落实双高建设月推进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指导,圆满完成双高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任务。坚持对标对表,全面梳理双高建设近两年的建设成果,精心编制中期绩效报告,完成中期国家“双高计划”平台填报工作,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实地核验,得到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等级。
推进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以建设行业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引领,加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顺利完成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中心一期建设工作和二期设计工作。
开展教材专项排查。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成立教材排查院系两级工作专班,采取分类核查和重点抽查的方式,本次教材内容专项排查覆盖44个专业、302个班级,70229使用人次,教材中职11种、高职以上15种、高职395种。其中,排查出停用3本教材,均已更换为符合要求教材。实现了预期目标。
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结合“四大战略性产业”“三大先导性产业”“三大基础性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成功申报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举办了466人参加的市政设施智慧管理岗位高技能人才培训班。
教学成果再建新功。强化教学研究,评选出校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2022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新政策新要求新内容,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再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审定通过2022级学生各培养类型60个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学校网站上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栏,向社会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课程思政成效显著。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育人效应不断彰显。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个,评选院级课程思政课程5门,教学竞赛项目4个,优秀案例18个。
推动课堂革命立项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革,制订《“课堂革命”立项建设实施方案》,有11门课程立项参与“课堂革命”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
实施“三教”改革。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融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模块,建立“纸质教材﹢多媒体素材”的新模式教材,推荐11门教材参加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评选。
以赛促建教学相长。积极组织学生和教师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得丰硕成果。其中,学生获得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人才培养取得新进展;教师获得省级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1+X”试点持续深入。扎实推进“1+X”项目试点的落实,组织师生开展线上说明会、专项培训和学生宣讲会等专题活动,获批 23个“1+X”证书试点项目,并在 41个专业中开展了项目试点。加强专项教师团队建设,完成种子教师培养和教师团队建设。组织1121人参加考试,通过876人。
线上教学有序实施。落实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强化线上教学管理,构建“1对1”线上教学包保监督和日报告机制。学院党政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线上课堂,全程掌握第一手线上授课情况,全体教师圆满完成线上授课工作任务,把“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突出教师办学主体地位,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系统推进“1246X”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建设,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班,有16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设计整体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开展线下培训,共有547人次的教师参加了职业院校“岗课赛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升级与课程体系改革实操研修班等多个专项培训,参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建设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2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遴选建设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3个,以专业(群)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核心,组建群内项目化课程,实践模块化教学,以社会服务和技术创新实践为特色,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实施名师引领工程,评选院级教学名师6人,获批省级教学名师1人。举办名师面对面活动1场,提升名师的引领示范效应。
(三)拓宽办学教育资源范畴,合作共赢提升发展空间
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与俄罗斯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国立大学合作,引入俄方讲授8门课程优质教材、优质课程标准和课件;同时共建1门俄汉双语教材和8门双语课标,输出中国方案和标准。圆满完成22届毕业生到俄方院校就读和近三届学生的线上教学工作,59名学生顺利毕业,14名学生赴俄罗斯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竞赛交流,3名学生参加在哈巴洛夫斯克举办的《远东建筑设计-2022》国际设计大赛,获金奖1项,银奖2项。与美国威斯康星州职业学校联盟新增专业合作项目4个。支持教师申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有12名教师参加与美国威斯康星州友好四十周年会议,学院作交流发言,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新增黑龙江省五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平台,依托该公司在“一带一路”国家加纳的《100MW光伏》与《50-80MW风电》项目建设海外培训基地。成功申报成功承担第二批“坦桑尼亚国家职业标准开发项目”3项编制工作。新增8个专业通过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新增中非职教《建筑工程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合作项目。推进专业国际认证,新增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8个专业顺利通过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新增3个专业开展IEET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
强化校际深度合作。加强与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对口合作,在“1+X”职业资格证书试点、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思政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拓展合作外延,取得积极合作成效。
(四)强化应用科研辅助作用,服务社会本领不断增强
应用科研辅助作用愈发彰显。优化科研工作机制,实现科研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促进科研服务与信息共享,科研辅助教育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建立科研项目专家评审制度,提高立项课题申报质量。申报推荐省级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得省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加强课题管理,结题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6项,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2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3项。发表论文49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0项,发明专利授权30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开展科研成果奖励工作量评审,审核科研成果174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对接企业,转让2项发明专利成果,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提升。成功申报2021-2025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科研能力系列培训讲座活动,共有200余人次参与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承办国家级名师班培训和河北省建材学校国培工作,系统培养参培教师的教学建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职业技能。协助省住建厅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做好全省建筑行业七大员的岗位培训考试承接工作。承揽省住建厅消防处组织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业务培训。为绥化职教中心培训建筑产业钢筋工100余人。加强内引外联,与肇东技工校、方正住建局、佳木斯博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初步合作意向。落实上级部署,完成了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项整治工作。
(五)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释放机制创新活力动能
人事工作迸发新活力。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加强人才信息采集,完成中职、高职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录入、审核、维护。开展教师资格认定,有41人申报资格认定。组织开展专任教师和一般职工绩效考核,399名职工参与考核。优化人事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2022修订)》和《教师进修学习及待遇管理办法》等重要人事制度。圆满完成2021年48名公开招聘人员的后续工作,完成新入职人员职称库助级定职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学院的教育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圆满完成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克服困难,启动了近10年未集中开展的职称评聘工作。此次参加职称评审共110人,其中新晋升正高级34人,副高级32人,中、初级44人,所有参加职称评审人员即评即聘,切实解决了职称评聘历史问题。同时,落实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职称评聘“三单”政策。
(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塑造全面发展合格人才
切实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慎终如始守护学生生命健康安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落实疫情日报告、零报告机制,全面、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永远跟党走,建功新时代”主题升旗仪式、“战疫青春?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活动、“三下乡”、“西部计划”等诸多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坚定信念、放飞理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青分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理论学习系列活动,带领团员青年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发挥表彰先进的指挥棒作用,对参与疫情防控的927名青年团员进行表彰,表彰100名青年理论学习标兵。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对新入职的辅导员进行入职培训,提升服务学生本领和宗旨意识。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测试与辅导,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好重点学生的心理帮扶,建立心理工作台账,竭诚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心理护航。;强化学生帮扶工作,评定发放国家助学金319.195万元,发放勤工助学工资28536元,帮助家境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疫情防控状态下的学生公寓管理,强化对公寓卫生和在校学生的监督检查,努力让在校学生和家长放心。加强征兵管理,有220名学生参军入伍,超额完成征兵任务,考核等级为“优秀”。
(七)持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加强教学流程监督管理。加强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落实学生预警机制,预警学生74名,降级29名。强化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抽查340名学生,通过自查、交叉互检和抽查,形成自查报告,并接受教育厅组织的交叉互查。为855名学生发放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强化教学督导管理,不定时进行听课巡课,巡查教师496人次、线上教学689课次。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参与率87.2%,评价教师528人次。刊发线上教学简报9期。强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智慧校园诊改平台建设与应用,落实月推进工作机制,把诊改复核工作推向新高度。3738名学生修满学分,准予毕业。
以智慧校园为载体不断提升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强学院网站建设群,建立健全学院二级部门网站,通过设计、试运行、改建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实现多层次网站建设全覆盖。加快智慧校园三期建设,梳理智慧校园业务子系统开发、设计、使用中显现出的应用效果,采取“一对一”模式,逐步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工作要求,推动网络IPv6的部署应用。升级校园网络认证系统,提供“无感知认证”功能,消除了校园网对师生登陆访问的频繁打扰。不断优化中心机房设计方案,加强整体功能设计与核心设备设计,满足师生和教育教学的工作需求。
招生就业保持平稳有序。分析研判招生形势,制订了2022年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工作宣传力度,稳定生源地学校的招生保障,派遣招生宣传人员到河北、河南、吉林等省份参加了20多场宣讲会,提升了学院在省外的招生影响力。圆满完成了招生工作任务,创造了历史新高。做好就业工作,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成立“就业工作专班”,认真履行三级包保就业工作责任制,就业工作同比实现快速增长,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31%,其中,协议和合同就业率 58.93%;升学率为 22.64%;灵活就业率为 12.38%。
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积极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申报参赛项目1903项,累计参赛人数近7000人,申报数量、参与人数创历史之最,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二位。组织48次省内外专家进行培训讲座。在第十三届工商银行“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培育项目《中医治骨-中医品牌的缔造者》获得金奖并推送国赛,为龙江骨科疾病患者带来福音。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联合哈尔滨新区双创学院开展免费的直播电商应用技能培训,有300多名师生分四期参加了培训,有166人通过顺利结业。开展创业大讲堂活动,联合黑龙江大学创业学院、龙创北疆团队为学院师生推出了20个经典双创案例分享,提高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参与兴趣。创新创业成果显著,有14人次创办私营企业,带动就业300人。
加强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强化招标采购,申报政府采购计划165项。完成2022年国有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年末资产总额为7.69亿元。提前完成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和体育馆项目的施工招标和监理招标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加强国有资产报废处理,通过黑龙江省联合产权交易所对报废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所得款项上缴国库。加强制度建设,重新修订《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合同管理暂行规定》。
后勤保障及时有力。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切实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保护好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坚持安全第一,后勤动力中心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505天。加强饮食服务管理,增加主副食花色品种,为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可口饭菜。推进后勤整改项目,完成青园餐厅内墙粉刷等19个工程,获得省财政厅奖补资金1081万元。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步伐,完成学院21个公建项目36栋楼的竣工验收工作,格园三号学生公寓交付使用,图文信息中心预计今年4月交付使用,大力推进体院馆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教育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被列为全省2022年第一批百大项目,并被确定为我省建设系统数字工地监测服务平台第一家试点项目。省教育厅“2022年省级重点项目”高校项目建设现场会暨全省高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视频推进会在学院召开,标志着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再拔头筹。
(八)坚持围绕中心抓好党建,引领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院党委班子的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
基层党组织充满活力。组织召开了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院系两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加强积极分子培训,为1516名学生颁发了党课结业证书。发展学生党员236名、教师党员4名,共为447名预备党员转正。为党员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组织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对年度填报进行专项培训,认真如实填写《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取得的各项成就,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为学院党员过政治生日,在教工党员入党纪念日之际,为教工党员送去政治生日祝福。做好党管人才工作,及时上报学院人才工作流动情况,发放调查问卷,制定学院人才工作应急处理预案及人才流失风险隐患应急预案。开展困难党员慰问活动,慰问困难党员9名,累计发放慰问金1.2万余元。建设智慧党建工作平台,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党建工作效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第二轮中层干部调整,有54名正科级以上干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强化多岗位锻炼,调整干部队伍。根据岗位需要及干部个人能力特点,完成14名副处级干部、14名正科级干部岗位调整工作。开展学院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动干部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转变作风。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以“头雁标准”开展好各类学习,提升了班子的政治理论修养。制定《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促进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不断深化。以“热能文化园”校园景观建设为代表的一系列、多层次校园文化建设举措,有力地发挥了文化育人作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国家主流媒体公开报道新闻22篇,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采访装配式建筑专题4次,省教育厅发布10余次,新媒体发布80余篇,在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发布宣传思想类文章12篇,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学院形象。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加强校园舆情监督,牢牢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牢牢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加强统战工作,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参与到学院的改革发展中,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宗教工作,排查宗教风险隐患,严防宗教向校园渗透。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召开了2022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重点加强了对干部任用、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人事管理、招生就业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开展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评估,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召开新入职人员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大会,现场签订廉政承诺书,促进廉洁从教意识的提升。加强廉政教育,开展廉洁文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聚焦师生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共受理问题线索8件,经核查了结4件,立案1件,核查与未办结案件4件,给予政务警告处分1人。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和领导班子同级监督,建立责任清单11个,负面清单11个。
发挥基层工会作用。召开教职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二次会议,让教职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升了教职工参与学院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关心关爱教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组织慰问生病住院教职工2人,丧事16人,退休教职工16人,带去组织的关心、关怀,坚持把送温暖落实到实处。组织教职工钓鱼比赛,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还不到位,创建职教本科,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识有待加强。二是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还应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还缺乏针对性。三是“双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凸显,专业服务能力存在差距。“双高”院校建设经验总结和凝练欠缺,与“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期盼目标相比,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还存在差距,“鲁班工坊”等个别国际合作项目落实还不够到位。四是工作作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有待加强,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2023年学院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工作部署,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建职教本科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推进“双高”和“提质培优”项目建设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持续优化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办学水平,助力建设“六个龙江”、推动“八个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作出新贡献。
三、2023年党政重点工作任务
1.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师生头脑。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党委理论中心组、党总支理论学习,推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文章常态化。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行动,实时监测校园舆情,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开展宗教“回头看”,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校园新闻宣传管理,严格校园网络新闻发布制度的执行。做好党建带群建工作。做好统战工作。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展开“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举办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教师演讲大赛。推进思政课建设,启动龙江精神、中共党史两门课程精品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VR 虚拟展示基地,建立文化展示平台1 个。
2.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制定《学院基层党建五年规划(2023—2027)》,积极参与首届“龙江高校党建十大品牌”评选,举办“党建大讲堂”,推进“党支部工作室”培育,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组织召开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党委、纪委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干部的选聘工作,注重年轻干部的选任,开展干部试用期满考核,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启动辅导员岗位退出工作。推动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100%达标。
3.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召开2023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任务。强化政治监督,紧盯“两个维护”根本任务,保障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对照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巡察、领导班子考核、审计等监督反馈问题,聚焦师生反映强烈的“微腐败”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做好监督执纪后半篇文章,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纪法教育,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推进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加强对部门党政“一把手”等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重点加强对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基建后勤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做好学院财经管理突出问题、学生食堂管理突出问题和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领域“微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开展惩治诬告陷害行为专项治理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为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澄清证明、撑腰鼓劲,进一步营造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4.倾力开展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聚焦解决干部落实不力方面突出问题,以“提能力、转作风、抓落实”为主题,以“六要六不要”为目标,全面运用“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将能力作风建设作为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高,推动工作作风全面好转,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常态长效、走深走实,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5.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持续落实《龙江振兴60条》责任清单,继续落实领导干部服务专家制度,深刻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推进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内涵建设提升教育供给侧质量。加强学院自有人才培育,强化人才引进与公开招聘,大力引进博士、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形成“引用育爱”一体人才工作思路,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人才环境。
6.打造一流人才培养高地。开发新型特色专业群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课程思政、项目化课程、文化品牌活动、实践体系、劳动教育“五线合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严格执行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共享、并行、互选”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建设院级示范项目6 个、典型案例10 个,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省内思想政治示范教学基地,推进龙江精神展厅建设,建成功能强大的思政教育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研修活动。积极探索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对接2所学校开设高本贯通专业3 个,学生规模达到480 人。
7.建设一流高水平专业群。实施“以群建系”,落实“383”专业群重组计划,打造特色专业群,提升专业群区域发展融入度、贡献度。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对外合作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创建“一系一品牌”格局。做好国家高水平A档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群收官工作,推进智慧城市、智能建造、建筑智能化等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围绕我省“4567”重点产业 和“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意设计和数字经济特色专业群建设。落实“15 联动”机制,建立“政校行企”多方联动专业群建设机制,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教育教学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
8.推动三教改革提质增效。遵循课改要求,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再突破。建设新形态教材,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校本规划教材10 本。推进教法改革,建设“课堂革命”典型案例6 个。立项建设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举办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评选校级奖项10 项,力争获得省级奖5项、国家级奖1~2 项。加强资源库建设,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推进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推广与应用,立项建设专业群资源库1个,校级资源库3个。
9.系统推进“1+X”证书试点。加快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实现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全覆盖,畅通人才成长通道。统筹专业(群)资源,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推进“1”和“X”有机衔接,积极为学生和社会从业人员进行认证。
10.打造一流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参与松北区产教联盟活动,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新增合作项目5~10 个,力争建成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打造产业学院3 个。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签订一批高水平合作项目。完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年度建设任务。建设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2 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 个。深化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订单班”、“冠名班”等试点合作形式。
11.建设一流国际合作平台。开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标准3个、课程标准10 个。参加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会,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与中建八局、中建新疆建工有限公司合作,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共建海外员工培训基地和“鲁班工坊”,共同开发教材1 本、教学项目3 项,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1 项。
12.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劳动评价试点校建设,促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课程深度融合于专业人才培养,基于五育并举构建“一任务、双主体、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达到劳动育人的培养目标。建设《劳动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出版工作手册式《劳动与实践》教材,对接“劳动教育”1+X职业技能证书,促进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3.强强联合深化校际合作。深化校际间的深度合作交流,在专业建设、学生交换培养、学分互认、师资培训和行政管理人员交流等方面取得成效。加强与广东番禺职业学院的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在双方学校进行交换培养,借助番禺职院的留学生培养项目开展试点培养。
14.筹备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文件要求,认真完成数据统计填报任务,做好2022 年职业院校评估迎评筹备工作。
15.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工作任务计划月分解制,对未完成的工作任务的部门及时进行预警和公示,强化与业绩考核的数据关联。推动子业务系统运行,进行数据收集和汇总,形成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初步画像,实现驾驶舱指标展示,力争达到诊改复核需求。组织开展诊改实施与复核专项培训及到兄弟院校考察交流3次。完成2022 年教育教学质量年报和企业年报编制任务。
16.构建一流创新创业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企业分类建设创业导师资源库和课程体系。开办创新创业大讲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丰富创新创业培训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创客微课辅导、读书会等活动。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评选创业年度人物。完善大学生孵化园等创业基地建设,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创业。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17.系统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创建实训数字化分析系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实践教学开出率和实训基地利用率,保证实践性教学时数50%以上。建章立制,出台实践教学、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等5 项管理办法。建设实训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实训6S 标准管理。统筹推进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开展校企、校际社会性服务活动200 余人次。评选实验实训教学优秀项目3 项,组织开展“实验实训室管理及安全准入”培训和考评活动50 人次。推进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培育示范性虚实一体实训课程3 门,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材2 本,推进智慧设计、施工、市政、运维等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数字化育训工作。开展实验实训室安全检查,举办实验实训安全知识、海报设计等大赛,落实实验实训室安全准入工作,参与考评活动5000余人次。
18.建设一流双师队伍。建设校企一体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组建群内项目化课程,实践模块化教学,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遴选建设结构化创新示范团队3 个,力争入选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 个。搭建“一中心、三体系”培育平台,实施积分制教师成长工程,培养专业群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30人,骨干教师80 人,启动新一轮“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分期分批组织专业课教师到高校、工厂、企业进行挂职实践和轮岗培养。
19.保持招生平稳有序。认真做好招生数据分析,科学合理制定各类招生计划,适时调整专业及省份招生规模,确保“双率”稳定。加强招生宣传,保持基本生源地稳定,扩大学院知名度。制定2023年度各类招生章程,圆满完成招生工作任务。
20.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充分就业。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开展“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积极拓宽基层就业空间,加强专升本指导以提高考取率,广泛动员毕业生参军入伍。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建设,开展留省就业和新兴产业就业等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开展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积极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参加“宏志助航计划”培训。实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晴雨表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开展2023年度就业工作考评。编制并发布2023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实现毕业生就业和留省就业总规模稳中有升,更好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1.提升应用科研能力。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管理工作,定期公布科研课题的进度情况,确保获准项目顺利实施。开展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研究、结题、报奖、转化的培训服务,聘请有经验的科研专家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3 次,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科研能力。建章立制服务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校内外科研项目征集工作,针对企业技术升级、成果应用、被动式建筑、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立项资助2~3 项。服务校内的科研团队,培育省或国家级科研课题1~2 项,横向课题结题5 项,科技创新团队验收3 项。做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及其相关工作,推动科技创新,鼓励发明专利申报。营造学术氛围,加大科普活动宣传力度,进行科普工作1~2次。完成专利数据统计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工作。参加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行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高校科技成果“创投机构校园行”系列活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22.提升服务龙江发展能力。拓宽服务社会渠道,提高行业人员职业素质,做好建筑行业七大员等各类培训的宣传、报名动员和资源建设工作,力争实现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动计划3 项,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智能楼宇管理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职业培训先行,力争培训社会人员800 余人次。加大继续教育招生宣传的力度,拓宽高起专及专升本学生的招生途径。加强成教学生教学考试及毕业答辩工作管理,确保毕业生质量。加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开发与探索,做好各种培训项目的申报及实施工作。6月底前,完成对电工等各项职业工种认定资质的申报并通过。12月底前,与博立学校合作完成5000人次以上的各类培训,与各系共同完成培训及社会服务类入账额超千万、培训人次超过在校生规模的目标。
23.促进人事管理提档升级。健全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结合岗位职数空余情况,力争在2023年针对部分出现职数空缺的岗位开展评聘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推进2023年公开招聘工作,补充学院用人需求。持续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人事管理与服务工作提质增效。发挥“五老”阵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青年教师和学士的思想建设,进一步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
24.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开展大学生素养提升计划,建设《大学生素养提升》网络课程,编写《大学生素养提升》教材。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校内“新青年文化空间”。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重点建设2~3 个创新、技能、环保类社团,重点扶持1~2 个科技创新项目。做好2023年度大学生征兵工作。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作出心理危机干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帮扶低收入家庭和学业困难学生,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做好奖助贷的评选发放。加强共青团建设,打造龙建院理论学习“青年思享汇”品牌,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工作。健全共青团的双重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共青团的形象标识及相关规范,带动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从严治会。
25.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对涉及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学院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让依法治校成为学院办学治校的自觉行为。以《学院章程》建设为载体,继续加强制度的“废立改”工作,持续推动学院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完成新一轮学院章程修订,把制度建设推向新高度。持续推进校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继续加强工会、教代会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召开教代会二届四次会议,把民主治校落到实处。推进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参加全省“五个百万”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加强“职工之家”和基层工会小家建设,满足教职工多样化需求。创建网上工会,推进工会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服务工作。
26. 加强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加强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账物相符。加强资产报废处置,及时完成报废资产的数据上报、审批和实物清运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制定《政府采购内控管理制度》。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及时高效地开展政府采购计划的申报和基建项目招投标工作。依法依规做好国有资产公开招租工作。
27.提升基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完成《校园工程施工管理办法》、《用水用电管理办法》、《饮食中心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强化技能和安全培训2次,加大物业及商户监管力度。加强节能监管平台管理,动态监测供水、供电、供热和供汽数据,持续推进节能降耗,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加强餐饮服务管理,为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品种丰富的可口饭菜,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工作。引进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医疗设备,提升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补充后勤服务管理人员,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大第三方经营模式合作范围。加强校园基本建设,高质量完成新建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辅助用房和图文信息中心项目并交付使用,加快推进学院省重点项目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市重点项目体育馆以及格园4#学生公寓项目的建设进度,申请新建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辅助用房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资金奖补,图文信息中心和体育馆项目争创“龙江杯”,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争创“鲁班奖”。做好全省高校基建协会管理工作。强化后勤整改力度,大力推进后勤整改项目的申报、实施、竣工验收和跟踪审计工作。
28.稳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数字校园OA 办公系统,建立数字校园消息推送中心基础平台,实现即时通讯信息在PC端和APP 端的实时推送。建设数字校园站群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智慧平台分项试点工作,将学院优质数字资源对接国家智慧平台,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公平配置。优化网络架构体系,保持出口带宽在5.2G 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加以扩容,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升级网络核心设备,逐级推广IPv6的应用,提升校园网络的使用效率和质量。完善一体化平台接入系统的数据标准化统一体系和数据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继续完善综合服务平台系统基础框架及各模块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效果。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优化38个网上办事流程,完成PC端38个、手机端11个的建设任务。
29.加强内控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积极筹措资金,为“特高”专业建设和重点基建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合法合规使用国家“特高”和省“双高”建设资金。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收支平衡。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将所有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开通财政电子票据系统,实现学生网上缴费与收费系统连接。根据校情,科学合理编制2023 年部门预算。
30.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全面落实“乙类乙管”要求,根据省教育厅《新阶段全省学校新冠病毒防治工作指导意见》,制定新阶段学院新冠病毒防治工作方案。持续跟进优化新冠病毒防治措施,提升学院校内医疗诊治能力,强化防疫药品物资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和应急演练预案。提高师生自我健康监测意识,继续发挥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作用,建立学院健康驿站,配置隔离楼栋房间,有效实施应隔尽隔和居校治疗,落实好危重患者绿色通道和快速转运工作机制。
31.全面维护校园平安稳定。健全完善安全工作责任机制,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规范安全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加强和完善风险防控与隐患排查双重机制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和预防溺水专项行动,做好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防治工作,严格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加强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管理,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维稳和信访工作,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紧紧盯住“十四五”预期发展目标,求真务实,团结奉献,不断在创建职教本科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